潘虹离婚那年,米家山才39岁,正是导演生涯的上升期。
就在离婚没多久,他和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名字,不止一次被挂在坊间茶馆、文化圈酒桌上。一个是当年拍出《顽主》的导演新锐,一个是比他小整整21岁的财经主播新星。
人们不理解,也不愿相信:他怎么会从潘虹转头去爱一个小他一代人的主持人?
展开剩余86%不是说潘虹不好。她是四届金鸡奖影后,是从上戏走出来的戏骨,是那个年代难得的“知识分子演员”。
但两人结婚八年,没孩子,没共同作品,越来越像是彼此生命里的一段路。而王小丫的出现,像是把那段“旧文艺式爱情”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这场关系,没人公开承认过。但在成都,那几年他们几乎形影不离。王小丫在央视风头正劲时突然“休假”,长时间留在成都,就有人开始猜测她是不是“陪人”。
米家山没有回应,他从来不回应。他的风格就是这样——不解释、不否认、不承认。但他会在一次饭局上,突然讲起“一个女的,爱说话,笑起来像早晨的阳光”,然后喝一口酒,什么都不说了。
当年媒体追着潘虹问,那段婚姻到底怎么结束的。她只说了一句:“我们都太像演员了,演着演着就忘了该下台。”
她没提米家山的名字,但所有人都知道,她说的是他。他们的婚姻,不是谁辜负谁,而是时间辜负了他们。而时间,从来不等人。
1988年,《顽主》上映,米家山彻底被推上台前。那是他最意气风发的一年,也是他和潘虹彻底断了联系的一年。电影火了,他却不再拍。
三年后,《顽主》的演员葛优已是炙手可热的影帝,而米家山却在成都一间老厂房里,改行拍小成本文艺片。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热打铁,他说:“那种热闹我不太会玩了。”
那时候他身边已经是王小丫了。她20多岁,刚从央视财经频道冒头,穿着职业套装来成都找他,看剧本、改台词、学镜头感。
周围人都看得出来,她在学着走他走过的路。而他看她的眼神,和当年看潘虹的时候,一模一样——不说话,只是看。
但这段关系,没能开花结果。王小丫后来回了北京,继续她的央视生涯,成了“国民财经脸”。米家山留在成都,拍他的《爱的飞船》《弯弯的石径》,一部比一部冷门。
他们没结婚,也没公开承认关系。但圈里人都知道,那几年,王小丫的很多稿子,是他帮她改的。
2004年,王小丫突然从央视“消失”了一段时间,坊间再次传出她“情场受挫”的传闻。没人说得清楚她和米家山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她再回央视时,整个人都变了。
原来那个“笑起来像阳光”的小丫头,成了冷静、收敛、不动声色的财经主持人。而米家山,也再没被媒体拍到和哪个女人同行。
他后来身边是没有女人的。连绯闻都断了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,一个人去锦里老茶馆喝茶,一个人骑一辆老式凤凰自行车绕着成都的老街转。
他的生活像一部不需要观众的电影,自己演,自己看,自己剪辑。
别人都说他可惜,说他才华那么大,却不肯跟上市场。
拍了《顽主》之后,本可以像冯小刚那样商业化,像张艺谋那样国际化,像陈凯歌那样史诗化。但他偏不。他说:“我只拍我想拍的。”然后他就真的这么做了,拍给自己看,拍给记忆看。
潘虹后来也没再婚。她在一次访谈上说:“有些人,不是要留在生活里,而是要留在记忆里。”
她没说是谁,但主持人没再追问,全场都明白。
她这些年演了不少母亲角色,也演过一些心理医生、法官、教育专家,全是那种有控制力、有判断力的中年女性角色。
她的戏越沉稳,观众越怀念她年轻时的那个笑容——那个只有米家山见过最原始模样的笑容。
今天的米家山,78岁,住在成都郊区一间带院子的老房子里。不接受采访,不发朋友圈,也不看短视频。
据说他还在写剧本,但没有人知道写得怎么样。他不缺钱,年轻时的稿费、版权、厂里的待遇都还在,也没人催他。他自己催自己。
偶尔会有人在成都的老书店看到他,一个人坐在角落,翻着影评杂志。他不是不关心外界,而是早就知道,自己已经不是这个圈子的一部分。他说:“我不是退下来的,我是本来就没进去过。”
说到底,米家山这一生,活得挺清醒。他知道什么能留,什么留不住。潘虹留不住,王小丫留不住,电影市场也留不住。
他留住的,是他自己。一个不愿意被喧嚣裹挟的导演,一个始终活在自己节奏里的人。
那种人,在这个时代不多了。
对此,您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!
发布于:山东省配查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